基于家校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路径研究

顾国梅,张莉莉

(常熟理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500)

当代大学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必备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工作网络外,还需协调各方力量,比如家庭和社区等。家庭教育资源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家校合作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一)家校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1]。家校合作指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成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成长形成交互叠加的影响,即三者单独或者共同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2]。因此,高校需要在家校合作上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健康意识等因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重要源头[3]。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将家庭环境因素导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主动寻求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合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异常的学生,高校与家庭可以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机制,高校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重点关注对象,把握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二)以家校合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党和政府以及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文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但是,仅靠高校的力量无法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必须借助外力支持,才能统筹家庭和社会资源,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要求:“要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4]。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形势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高校单方面的行为,需要高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但是,高校和家庭两大合作主体还存在合作认知偏差、合作机制缺失、合作平台缺乏等问题,家校合作存在实施困境。

(一)家校合作主体认知偏差

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新生入学后会进行心理普查,以期发现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强迫等,并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跟踪、早干预、早帮助。

高校在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认知偏差,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重点关注已明显表现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个别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只需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庭参与进来,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需求以及所有家庭参与的必要性,从而导致家庭参与度低、覆盖面不广。

家庭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主体,也存在着认知偏差。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他们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引导,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心理异常,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面对孩子的心理异常时不知如何进行引导和解决。

(二)家校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育人目标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高校必须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但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家校合作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组织机制。很多高校并没有家校合作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合作委员会、家长学校等,难以维持持久的家校合作。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多地在高校班级管理者和家长个体之间产生,这种联系和沟通呈现出临时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临时性特征体现在高校通常在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或者发生突发状况时,才与家庭进行联系和沟通。阶段性特征体现在高校与家庭的联系通常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产生,比如新生入学季、学生考试季等。

其次,缺乏制度建设。目前,规范家校双方权利与义务、明确双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与分工的家校合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同时,高校缺乏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家校合作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投入精力不够,影响家校合作效果。

(三)家校交流与合作平台缺乏

当前的家校合作以高校为主,以家庭为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家长的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高校没有搭建有效的家校合作平台。家校合作平台的建设在统筹规划、功能定位、制度保障上还存在不足。

交流与合作平台的缺乏导致高校与家庭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高校无法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交流平台的缺乏往往导致高校和家庭之间关系紧张,不能妥善处理危机。合作平台的缺乏使得家庭无法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校合作有助于推动心理育人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学校作为教育主体,需要更新观念。高校要积极构建家校长效合作机制,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合作主体更新观念,提高认知水平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观。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高校要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和在岗教育等多种方式,强化家校协同理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育、第二课堂等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可以开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建立专题网站与专栏,定期向家长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讲座,分享家校合作的优秀案例,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为家校合作奠定基础。

(二)构建家校合作机制,保障心理教育良性运行

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高效运行。高校通过制度保障和引领,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培训和考核机制,使家校合作从零散的、自发的实践经验模式转向制度化发展轨道[5],促进稳定、持续的家校合作工作开展。

其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制度。高校需从实际出发,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制度,如教师与家长相互通报情况制度、合作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教师与家长互动教育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分层分类的家长会制度等。家校双方要准确定位各自的角色,明确各自的分工,改变以高校为主、以家庭为辅的机制,形成以高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和家长为主体的共同负责机制。高校要成立家校合作组织,制定组织章程,定期开展研讨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效果。

其二,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对于入学时就确定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高校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明确高校和家庭的分工。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时,高校要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并做好后续跟踪、帮扶工作。

其三,完善队伍培训和考核机制。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班主任、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高校要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面对面的家校沟通方式逐步向网络沟通转移,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往往成为影响家校沟通效果、家校关系的关键因素[6]。因此,高校需加强教师新媒体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优化家校合作方式。

其四,建立保障机制。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高校应成立家校合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工作安排,开设家校合作专用线下场所、线上平台,划拨用于家校合作培训、工作补贴、活动开展的专项经费。此外,高校要定期评估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以此作为对教育管理者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促进家长深度参与

其一,搭建家长教育平台,提升家长教育素养。高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对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的认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家长学校,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普及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分享优秀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沟通技巧,使家长能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二,建立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搭建家校交流与合作平台,方便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高校可以设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家长更好地配合和督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

高校、家庭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和教育效率的最大化,形成以高校为主导、家庭主动参与的家校育人共同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家校心理健康家庭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家庭“煮”夫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恋练有词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7年1期)2017-02-25寻找最美家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12期)2015-02-04寻找最美家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10期)2014-11-07

推荐访问:健康教育 路径 困境